星期一, 7月 30, 2007

局長的雙手,我(們)的眼淚

在酷熱警告持續的第五天,皇后碼頭裏躺著三位以一己身軀絕食抗議的年輕人。前來與之對話的新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稱他她們的行動為年輕人的激情。「激情」在此語境中,大有非理性、即興的意思。可是,且先勿論絕食及參與行動的朋友是否懷有林太所謂的「激情」,我卻更想套用屬於庶民的那一句︰乜情都冇,咁做人同條鹹魚又有乜分別﹗

記憶中,甚少為男生所感動;感動得哭了的,想不起。

但今天在皇后,一個又黑又瘦頭戴皇冠的男生,聲音嘶啞地說了一些話,我眼淚就流下來。他提醒我們,皇后碼頭所在的一帶公共空間,在這個叫香港的時空累積過程中,曾寫下一幕幕抗爭的記憶︰有許多我們現以為理所當然的權利,都是一些前行者一步一艱辛抗爭下的成果。守衛皇后,並非什麼戀棧殖民,反而正正是留住一幕幕向建制向權威抗爭的歷史;更重要是,牢記歷史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讓一種有自主意識的精神力量得以承傳,活現於生活、見於未來。

但使我眼淚往下流的,主要不是說話的內容,而是聲音裏的誠意和悲痛---尤其在一個充斥著以冷血、涼薄、犬儒、低智、怯懦來對真誠肆意踐踏的當下時空,香港。只有真誠的心靈才能感動人,而被觸動的,相信並不僅只有我;當我環顧四周,好些人都眼眶發紅,並不見得都是讓34度的高溫烤的。

那個戴小王子式冠冕的男生,叫朱凱迪。

但在場有些心腸就如鐵板一塊,任你如何掏個心出來,皆不為所動的。

我一直站在主講台的側面,當我直面向前的時候,視線就剛好落在林鄭月娥局長身上。我一直在看,由進場坐下開始,她的雙手一直十指緊扣,儘管她的臉上努力保持一種帶有威嚴的笑容。後來她喝水,手之後就抓緊了水瓶。人的身體有時總難免在兼顧不了的細節上出賣意志,林鄭局長是緊張了。

又或應該這樣理解,林鄭月娥有可能不緊張嗎?

她,在曾蔭權眼中是「好打得的」,所以新政府上場,就要派個硬淨的出來,在姿態上「走進民間」,並在此姿態下進行說服。她不把「走進民間」理解為聽取意見,相反,那是放下身段來進行說服。以這種心態走進「敵營」,又豈有不緊張之理,亦同時,再次突顯香港政制上的僵局︰一個非民選的政府卻時時要裝扮「以民為本」。

我看著林鄭緊扣的十指,就很理解民間的要求,是超出她個人和政府的心性結構所容許的,正如也不至於有人真會天真地希冀她在這個論壇上會突然say yes唔拆喇---除非真係九龍皇帝上身,借雄仔叔叔個句。

在這種結構僵局下,根本不存在理性討論的可能。若存在理性討論的話,就早早去討論民間提出的另類工程方案了,還大家都乾耗著幹麼;若存在理性討論的話,就不會在專業人士一再提出各種另類可行三贏方案之後,仍是有人像自動播放錄音機一樣,重複不能為保育放棄發展否則窒礙香港經濟云云。

可是,理性討論之所以不可能,絕不是基於什麼感性浪漫想像。

是哪個笨蛋說理性的對立面就是感性?正如,是哪個混蛋硬要把保育與發展對立起來---尤其當這兩個命題的定義本身皆尚欠探究。

理性,若真要有個對立面的話,就是一種欠缺自省能力的結構局限。

林鄭月娥,出身於老牌名校,大學畢業隨即加入殖民政府政務職系,當時為1980年。換句話說,她是在殖民政府最強勢的時候,成為精英中的精英;她不可能反過來去質疑那套引領她向上爬並實質令她爬上高位的一整套邏輯,否則那就是搬石頭擲自己的腳。庶民的抗爭總不免觸及這套主導的社會邏輯,因此不只是離她太遠,根本某程度就是站在她整個人構成的對立面,這種規訓,或許於學校時已開始---老牌名校,且勿論其優劣,往往多由西來教會承辦,僅在文化氛圍上就常與本土意識有距離,這種教學結構本就是殖民地一大特色。

正如不會有人質疑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我們亦同時難以否定個體總與其他的一些個體亨有著共通點,或曰相同的結構在個體身上的烙印。因此,不難發現,林鄭、羅范、葉劉等高官,甚至如今的曾特首,都是從某共通的軌跡走來,亦帶有類近的特質︰除了以精英中的精英自居外,還有就是─做好呢份工。更要補充一句,「呢份工」是以一種純粹的商業計算為基本的;「呢份工」裏面,人文價值沒有價值。

或許應該修正說,在回歸後所謂的港人當家作主,正正是由一大批在港英精英重商業利益輕人文文化的mentality下打造出來的個體,在話事。雖則換了個主子,但不礙事,主調是,做好呢份工。

這就帶出了今天在論壇的另一種mentality,及其吊詭。說的是那些心口劃了個圈鑿著愛國二字的阿伯們。他們像一部忠精的錄音機(又或是欠缺接收力的收音機),重複著罵守衛皇后者為港英餘孽、阻礙發展等一早被駁斥掉的論點。他們以為撐撐撐撐撐硬政府就是愛國愛黨,殊不知自己在撐還魂的港英mentality;他們破口大罵守衛行動為留戀殖民,卻從未能理解本土行動中的本土二字,也大概從未能理解自己在精英mentality中佔據的位置。同樣,他們難以突破自己的局限,也同時落入歷史的吊詭。

也只有在理解了盲目愛國與港英思維繼續治港這兩種mentality及其局限之後,我們才能更看清楚一群立足於本土、質疑由上而下的管治手腕的年輕朋友---他她們的時代意義。前二者為因,後者為果。若過去十多年的唯經濟發展不是粗暴得除了大商場和屏風樓就什麼都不欲交給年輕的一輩,我難以想像拆天星和皇后會衍生如今的堅持。那是一個在歷史中走來的城市維護自身所引發的力量,也只有見到這種力量,才讓人尚能繼續呆在這個地方。我相信,當有更多舊區危在旦夕、當屏風樓繼續起越起越多時,只會有更多的市民自覺地站出來重新書寫一個香港故事,並且不限於年輕人,也更非一時間的激情。

回歸十年,脫離殖民思維的工程,現在才開始。

(刊於2007年8月1日《明報》世紀版)

********************************************************

朱凱迪於7月29日的發言︰


(Anson拍攝、剪輯)

5 則留言:

匿名 說...

昨日聼到一個皇后阿伯說:現在的後生仔真是犀利!

Gelming 說...

在傳媒春秋看到高導演說皇后之所以成為拍戲聖地,是因為那裡在中環,又容易泊車而已。那裡根本柱太多,完全不適合拍戲。

期間,本土行動的陳景輝入鏡和他辯論皇后的原址保留價值……

我想,有人大半生與皇后結下不解緣,但仍覺得皇后沒價值的,可能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對待歷史。認為皇后平凡,沒特別的人,正正是因為歷史意識的淺薄。畢竟, 我們還沒有去殖。幸好,好像看見越來越多人走出來發聲。

忽發奇想,如果把皇后搬走,那麼將來對小B說末代港督是在皇后碼頭登船離開,她會不會無法明白是怎麼會事﹖

Dead Cat 說...

呢集城市論壇, 睇到好x興...

林鄭想屈行動個d係"感情/激情", 喂, 拆到埋身呀...當人白痴的高官...

有人搬出"d樓到50年就要拆"...那我們50年後哪有這麼多堆填區位放"城中馬尺", "新x城", "La Rossa"...

仲有話50-60年代的建築係普通的石屎+不足100年所以不值得留...如此白痴...2050年的人問1950的文物去了哪裡, 到時要捉返呢條友來答。

匿名 說...

私產公地分清皇后未必「已死」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天親自到皇后碼頭與本土行動成員對話,但未能說服他們「撤出」,而清拆皇后碼頭的限期屆滿,本土行動一方死守,另一方發展局局長則以堅定的口說「不遷不拆碼頭是不切實際」,雙方互不退讓,看來清拆行動開始時出現肢體衝突的情況在所難免。



  跟保家園、反對政府清拆私人土地不同,現在抗議團體反對遷拆的皇后碼頭是公用地,理論上屬於全體香港市民所有,如何運用,只要經過諮詢、聽證、磋商,達成共識之後就可以落實執行;反對的團體應該明白,遷拆皇后碼頭或許在集體回憶和保護公共空間等議題上做得不足,但運用公家土地不涉及侵佔私產、或政府不法圈地供發展商牟利,如果經過公開及合法程序仍然不能動用,試問公家地日後應以什麼原則去運用?



  對於反對清拆皇后碼頭的團體來說,最「理性」的方法當然是爭取日後政府發展公用土地時應該作更廣泛的諮詢,更多考慮不同保育團體的意見,以新的程序、新的決策方式,代替原來的一套方法,放棄過去為發展而「不惜一切」的粗暴方法!對於抗議團體的堅持,他們的宣傳效應已充分發揮,但政府在決定遷拆皇后碼頭時已經諮詢過的團體、社區人士、民意代表、工程界、環保組織等等,他們也是港人的一部分,在如何處置皇后碼頭一事上,抗議團體又怎樣回應支持者的意見?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義在於互動協商,求同存異,任何一方都不應獨行獨斷,更不應以自己的價值和堅持凌駕於其他團體之上,否則,反對團體的「霸道」,跟他們批評政府又有什麼分別?



  現在整個中環灣仔規劃出現的問題,包括填海、擴闊道路疏導擠塞、拆去原有的建築等,都源於當年新機場的規劃;事實上,以中環作為機場的市區中轉站,其需要的配套設施及處理人流車流的硬件必須大幅擴張,對於已經十分擠迫的中區來說,肯定會百上加斤,當年不少反對以赤角為機場選址的人士,也曾經以此作為反對理由。長期的大型基建規劃涉及範疇眾多,但當年在政治籠罩一切的前提下,新機場工程帶來的環境、交通規劃、城市建設等後遺症都變成次要,集體回憶和文物保育就更從來沒有提上過議事日程。



  對公共空間的重視,是本土意識抬頭的表徵,物質生活豐裕之後,人民開始要求提高生活質素,反對為建設而建設,特別是過去政府的城市規劃一切以經濟效益為主,人口「不足」的地方不會投資興建集體運輸,寧可將人口密集聚居在已發展地區;結果,原有的地區不敷應用,就拆掉擴建、或填海取地,或批准增加地積比,把樓宇建得更高;近年興起的保育運動、反對填海、不滿建築物太高太密造成屏風效應,都是源於過去城市規劃的舊思維、老規矩,現在終於遭到民意的強烈反彈。



  保天星碼頭的組織本土行動並沒有任何利益背景,他們堅持到底,甚至不惜以絕食表達「死守皇后」的決心,其誠意和毅力令人佩服;但他們漠視整個拆遷皇后碼頭的諮詢程序和其他支持者的意見,卻顯示出他們只是一群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排斥和抗拒任何其他解決問題的變通方法;規劃署對於重組皇后碼頭有二套方案,一是「軸線取向」,即保留大會堂、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令三者構成軸線,建立清晰的視線聯繫;另一個是「臨海功能取向」,把皇后碼頭的設計與九號及十號碼頭融合,成為該兩個碼頭的入口大堂。以現代科技之先進,重建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絕非難事,抗議團體為何完全不加考慮?

匿名 說...

曾班子上任後第一場硬仗,由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領銜主演。林太昨天「深入虎穴」,出席城市論壇及往皇后碼頭會「本土行動」,都是單人匹馬—當然有警員護駕,但其他政府高官或發展局的男丁都沒有隨行。鏡頭所見,城市論壇上有若干支持林太的團體護航,但在皇后碼頭則顯然是一面倒,她發言時經常被喝倒彩,難得的是,林太始終保持寬容,不慍不火,在如此「火熱」的環境中能保持「處變不驚」的態度,林太果然是曾班子中一員幹將。  其實林太應付棘手難題,皇后碼頭肯定不是第一宗,她當社會福利署署長時削綜援,招來的反對壓力更大,而且當年(二千年初)香港經濟仍未完全復甦,對準低收入階層削減他們的收入,無異於政治自殺;自九八年香港開始衰退,隨之幾年赤字急升加上通縮,沒有一個政府官員敢動綜援,結果由林太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林太退任社署署長時(二○○三年八月),把在任期間的文章輯成小書,名為《署長隨筆》,紀錄了她的工作經歷;在「總結篇」中,她說出任社署署長時,對公營部門改革的理念得到不少實踐機會,而其理念主要是來自一本暢銷書Reinventing Government ,該書給了她一些啟發,例如「守某些重要的理念和依循具指導性作用的原則,……既能讓伙伴同步前進,又可令對手知所進退,避免信息混亂,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和後果」,在處理皇后碼頭事件時,未知林太還是否可以應用上述各條原則!


保皇后碼頭的「本土行動」頗有八九年天安門學生抗爭的影子,死守、絕食、悲情,昨天更有人寫血書交給林太,如此情景,令清場行動更加矚目;局長跟反對團體對話之後,下一步就要考驗警隊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