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0, 2006
謝絕「我的驕傲」
今天天氣怪,說不出是陰是晴,乍涼還是熱。心情也相若。
這個城市多怪。特別過去五、六年以來,你不知道她待要如何,又該如何待她。那感覺就像,有個瘋子坐上了巨型推土機,衝呀殺呀,眼睛已紅。底下小小的市民,跑呀避呀,但你躲哪兒去?
昨晚在灣仔做完最後一個訪問,乘小巴經西隧回家。車子一路跑,我發現,部份的灣子與金鐘、中環已沒甚兩樣。反過來說,中環顯然已擴展至灣仔。十點半打後了,街上都沒什麼人,那些巨廈滿身是燈,拼命在發出能被閱讀的眩目光亮。啊,我不知道,這種強烈宣示自身「我很繁華」所耗掉的能源,能作何等量他用?我也曾從太平山頂的夜晚遙遙看過它們,也曾為那份美色靜默過。但是當距離消失後,那繁華感特覺虛空。日後,當所有的房子都至少四、五十層高的時候(根據這個地方的邏輯,不高白不高,哪個發展商來跟你傻冒),每天在一根根密密排攏的摩天大樓底下走來走去抬頭不見天的人們,會不會都慢慢瘋掉?
車子出了西隧,就是大角咀,那裏的新豪宅不是一根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擋在後面待拆的舊樓房,我不知道住在裏面的人,還能不能曬到日頭、吹到生風?
從荔橋上過,其實我一直弄不清楚長沙灣一帶現在到底是什麼,譬如從英華小學一直到宇晴軒的那一塊,都是新的規劃,我不知道如果從地面,怎樣可以到達那裏。又或者說,我根本無法記得清那裏以前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城市的地貌,有時比潮流更虛幻。冇咗喇﹗乜你唔知咩﹗?
傻冒如我,每逢走在摩天大樓的陰影底下,無法不去問︰為什麼發展是理所當然的硬道理?
這個提問,甚至不是什麼折衷主義式的「發展係重要,不過保育一樣重要」,而是根本地問為何一定要不停地「發展」?(我當然不是要落入什麼懷舊想像而阻止某些舊區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機會。但改善及重建,與發展是兩個不同的命題。)
現在城堡式豪宅及大型mall的落成,就像我前面提過的端午賣月餅、中秋後賣翌年運程書一樣,背後潛藏了極大的焦慮,唯恐墮後(=經濟不振)。而這種焦慮的相應動作,應該被近年與其他城市的不斷比拼、競爭,更放大、加速、合理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不停地「發展」?這個問題,可能換上不同的詞彙,在一百多年前被滿清末代人,也抓著頭皮問過無數次。正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抵擋這個命題,所以百多年後的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因為要以極盡的經濟發展來抵消唯恐墮後的焦慮(用正面一點的說法,是建立自我認同),所以活在其中的人的身心狀況、生活情感、生活網絡、生活樂趣、個體及集體記憶,都如垃圾般被掃往堆填,而漸漸,在這種環境裏長成的人,也真的不需要那些旁的什麼。我們只需要經濟發展。我們只需要BBA畢業生。我們只需要問︰可以賺幾多?
所以,我錯了,駕駛推土機的一點不瘋狂,而是太冷感理性了。
這個星期的明報周刊book b,專題為「隱沒中的文化遺產」,所指是新亞書院舊址,因為舊址所在的桂林街,亦是重建項目之一。錢穆、唐君毅等先賢當年流亡南下、於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下繼續傳揚中華文化的創校原址及故居,將往矣。
極可能,不出十年,我們的城市,每一處都是中環,每一處都是豪庭,每一處都是apm。吾等,怎不驕傲?﹗
若你難以投入這種想像︰
請聯署:《還觀塘居民商戶一個真正的諮詢》──就觀塘重建設計方案提三點要求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5 則留言:
aiya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今年初從英華走到長沙灣地鐵站,四週都是地盤,荒地成了泊滿貨車的露天停車場,舊工廠大廈的石屎圍牆龜裂歪斜,國際學校只餘遺址,大得像軍營般的警察宿舍整個被棄置了,空無一人。到處的感覺很荒涼,不回到舊街市和麗閣村一帶,幾乎嗅不到人的氣息。那些五層高的舊式廠廈,四年前在地下仍有磨刀、賣鐵皮的白鐵舖營業,現在已經被木板封住。尚幸過去在路上幫襯的涼茶舖猶在,會心一笑。
先談一點。
那種想法不只是價值觀,甚至是道德觀,就是決定「對」「錯」的標準。這種想法固然較多以冷靜的面目出現,但支持或服膺這種想法的人,被挑戰時也會激動,力指自己那套若果輸了,就會後果嚴重,萬劫不復甚麼的。
(然而我並不同意,因為各派中人,不論支持發展,支持平權,或暫緩甚至抑制發展也好,都有一些激動的捍衛者,所以要磨平彼此差異,以至說信哪家都沒所謂。)
而發展往往扣連新和進步。當新和進步,以至快速發展就是「好」時,按二分論看,反發展就是反進步,就是不好,阻頭阻勢。道德角力,以至道德中原的爭霸,因此(又)開場。
喪鐘日日在敲,只是大家都聽而不聞(或者,聽見了又如何?)
Julian, 我一直都想實地到那裏走走,感受一下。很可惜,我已沒法記起它曾經出現過的那些面貌。
肥力,發展應該從來都沒被賦予旁的詮釋,例如發展身心健康、發展人際和諧(不是北大人個隻)等,為發展目標。
chanchan,麻目快要(或已經)變成存在的技輛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