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5, 2006

《香港仇窮錄》大熱

考試後頭昏腦脹,拾香港當代掌故一本,有所啟悟。

《香港仇窮錄》之「窮人十不」(以用者自付的公平原則訂立)

窮人不應吃肥厚肥厚的五花腩。 (血管塞咗要用有錢人的錢去通﹗無耻﹗)
窮人不應飲玉冰燒 (個肝飲壞咗,玩吓手要用有錢人的錢去換肝﹗浪費金錢之餘更浪費專業人士的技術,無耻﹗)
窮人不應吃薯片,尤其卡字頭。 (話咗有機會致癌,你仲食到嗦嗦聲咁過癮﹗睇你過癮得幾耐﹗)
窮人不應吃罐頭,尤其國內生產的。 (係人都知防腐劑致癌,係都仲要食﹗有幾忙忙到唔得閒煮飯?﹗懶﹗)
窮人不應吃經農藥生產的作物。 (呢個世界有啲嘢叫做有機﹗無知﹗)
窮人不應在空氣污染指數甚高的區域出現。 (明知污染仲行埋去,自己攞嚟﹗)
窮人不應用手機。
窮人不應生育。
窮人不應吸煙。

窮人,不應存在。

在發現這部《仇窮錄》之後,我沒有看見窮人,反而,發現原來周圍都是富人。

星期二, 10月 10, 2006

謝絕「我的驕傲」


今天天氣怪,說不出是陰是晴,乍涼還是熱。心情也相若。

這個城市多怪。特別過去五、六年以來,你不知道她待要如何,又該如何待她。那感覺就像,有個瘋子坐上了巨型推土機,衝呀殺呀,眼睛已紅。底下小小的市民,跑呀避呀,但你躲哪兒去?

昨晚在灣仔做完最後一個訪問,乘小巴經西隧回家。車子一路跑,我發現,部份的灣子與金鐘、中環已沒甚兩樣。反過來說,中環顯然已擴展至灣仔。十點半打後了,街上都沒什麼人,那些巨廈滿身是燈,拼命在發出能被閱讀的眩目光亮。啊,我不知道,這種強烈宣示自身「我很繁華」所耗掉的能源,能作何等量他用?我也曾從太平山頂的夜晚遙遙看過它們,也曾為那份美色靜默過。但是當距離消失後,那繁華感特覺虛空。日後,當所有的房子都至少四、五十層高的時候(根據這個地方的邏輯,不高白不高,哪個發展商來跟你傻冒),每天在一根根密密排攏的摩天大樓底下走來走去抬頭不見天的人們,會不會都慢慢瘋掉?

車子出了西隧,就是大角咀,那裏的新豪宅不是一根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擋在後面待拆的舊樓房,我不知道住在裏面的人,還能不能曬到日頭、吹到生風?

從荔橋上過,其實我一直弄不清楚長沙灣一帶現在到底是什麼,譬如從英華小學一直到宇晴軒的那一塊,都是新的規劃,我不知道如果從地面,怎樣可以到達那裏。又或者說,我根本無法記得清那裏以前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城市的地貌,有時比潮流更虛幻。冇咗喇﹗乜你唔知咩﹗?

傻冒如我,每逢走在摩天大樓的陰影底下,無法不去問︰為什麼發展是理所當然的硬道理?

這個提問,甚至不是什麼折衷主義式的「發展係重要,不過保育一樣重要」,而是根本地問為何一定要不停地「發展」?(我當然不是要落入什麼懷舊想像而阻止某些舊區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機會。但改善及重建,與發展是兩個不同的命題。)

現在城堡式豪宅及大型mall的落成,就像我前面提過的端午賣月餅、中秋後賣翌年運程書一樣,背後潛藏了極大的焦慮,唯恐墮後(=經濟不振)。而這種焦慮的相應動作,應該被近年與其他城市的不斷比拼、競爭,更放大、加速、合理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不停地「發展」?這個問題,可能換上不同的詞彙,在一百多年前被滿清末代人,也抓著頭皮問過無數次。正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抵擋這個命題,所以百多年後的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因為要以極盡的經濟發展來抵消唯恐墮後的焦慮(用正面一點的說法,是建立自我認同),所以活在其中的人的身心狀況、生活情感、生活網絡、生活樂趣、個體及集體記憶,都如垃圾般被掃往堆填,而漸漸,在這種環境裏長成的人,也真的不需要那些旁的什麼。我們只需要經濟發展。我們只需要BBA畢業生。我們只需要問︰可以賺幾多?

所以,我錯了,駕駛推土機的一點不瘋狂,而是太冷感理性了。

這個星期的明報周刊book b,專題為「隱沒中的文化遺產」,所指是新亞書院舊址,因為舊址所在的桂林街,亦是重建項目之一。錢穆、唐君毅等先賢當年流亡南下、於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下繼續傳揚中華文化的創校原址及故居,將往矣。

極可能,不出十年,我們的城市,每一處都是中環,每一處都是豪庭,每一處都是apm。吾等,怎不驕傲?﹗

若你難以投入這種想像︰
請聯署:《還觀塘居民商戶一個真正的諮詢》──就觀塘重建設計方案提三點要求


星期五, 10月 06, 2006

迎月夜讀四字詞

(1) 迎月

地鐵中,豬年運程書廣告登場。記起,早前已聽朋友提過,說某某的運程書在銅鑼灣的大型廣告牌上大賣廣告。我低頭想想,當時不過還是九月。

還大汗搭細汗的時候店舖就推出冬季新裝、口裏還咬著五月粽就已經行船爭解纜月餅要賣先,這些都已習以為常,想不到連「流年運程」也加入趕快步行列。

會不會演變成,像在田徑場上,墮後你十米、其實領先你一圈的情況?我明年聖誕將會吃到後年中秋的月餅,例如。

又換另一種可能,像線性圖表那樣,當頻率越密、間歇越縮短時,最終就是密集的一堆。天天有月餅食、天天有大閘蟹、天天有大西瓜。天天乜都有。

這其實不是未來,是現在。


(2) 四字詞

在網上招募「快閃強姦黨」的男人,被判160小時社會服務令。
吸引我注意的並非這個男人被判了什麼,而是這事件如何被呈現及理解。

法官的判詞(摘自明報,10月5日)︰

「『你已42歲了,我不想教訓你,但你應學懂計劃生活,不應沉迷上網,好好善用光陰陪伴支持你的家人,特別是你太太,希望普羅大眾與你一樣,在事件中獲取教訓。』」

「法官陸啟康表示,被告有自由在網上說笑,但內容不可令人厭惡,因網上論壇與傳媒無異﹔他指被告性格幼稚且孩子氣,不顧後果引人犯罪,案中發放出「低級趣味」留言。」

辯方求情︰

「……他因為在美國生活多年,思想開放而觸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