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26, 2007

七一電台︰朱凱迪---從皇后看天星與未來

「女人話事」

主持:司徒薇

主題: 從皇后看天星與未來

嘉賓: 本土行動的朱凱迪 (www.queenpier.hk)

(按此節目重溫)

內容(轉貼):

7月24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詳細地以專業的工程圖交代整個拆卸安排,關於技術部分,我﹝們﹞怎樣也說不過政府,不說也罷;但大家也許想知道,到了這個階段,本土行動為何要在碼頭撐下去。

一﹞本土行動在皇后碼頭搞活動已經七個月多,廿四小時露宿也快三個月了﹝四月廿六日開始﹞,我們在這一段日子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皇后碼頭以至整個大會堂建築群,是香港都市核心僅餘的平民地帶。

大 家可能會留意到近十年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策略,就是將都會區、特別是維港兩岸高級化。一切都「高檔的、雅致和優遊自在的、響噹噹的、炫目耀眼的」﹝套用馬 國明在新書《全面都市化的社會》的形容詞,也可參看我寫的 西九豪宅文章﹞根據分區計劃大綱圖,西九龍那塊空地原來是要起一個比維園還要大的區域公園,彌補油麻地至深水土步休憩用地的不足,如今則非要建最高級的音 樂廳和豪宅不可;天星碼頭原來是小市民慳錢過海的首選﹝只需1.7元﹞,但隨着接駁的尖沙嘴巴士站搬走,以及中環碼頭向外移,天星小輪漸漸就變成了專門接 待遊客的遊船﹝政府在游說九倉搬遷天星碼頭時,是以大幅增加的商業面積來交換的﹞。類似有傾向性的規劃,不勝枚舉。

現 在的皇后碼頭,沒有女王和總督出入,卻有很多基層市民,包括工人、退休老伯、小販、釣友、菲律賓女傭、流浪漢等出入。他們在這一帶找到不會排斥窮人、沒有 康文署職員驅趕的喘息之地。皇后碼頭被拆後,愛丁堡廣場將被馬路取代,只剩下人流被陰乾了的大會堂;郵政總局及停車場被拆後,將會興建長四百公尺的摩地大 商場﹝即沿目前藍色行人天橋﹞,待建成後,大部分要出去新天星碼頭和新海濱的人,都要先經過高級的、私人規管的摩地大商場。

本土行動從來都不止關心皇后碼頭的去留,我們要抵制的,是這種將基層市民、將社會的邊緣人掃離都市核心的規劃。

二﹞經過政府的催谷,一般市民到現在仍然把「集體回憶」掛在口邊。我在這裏要很堅決地澄清,對本土行動來說,要保留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跟「集體回憶」一點關係都沒有。剛剛相反,我們要留住的,是幾十年來一直被遮蔽的香港社會運動史。

這 個想法大概不難明白吧。在學校裏在電視裏用來洗腦的香港講歷史,無非就是小漁村變金融中心,但香港的過去真的僅此而已?決不是的,香港歷史至少還有另一條 線索,就是在此城生活的人爭取自身權益,抵抗當權者的歷史。而這一段歷史,有很多都是以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作為背景的:六六年的蘇守忠絕食、七一年保釣兼 反公安法示威、八九民運﹝四五行動是當時在皇后碼頭商議成立的﹞、九十年代菲律賓女傭爭取休憩空間,以至於去年開始的保衛碼頭抗爭。

因此,拆走皇后碼頭、消滅愛丁堡廣場、陰乾大會堂不是拆幾舊石屎這麼簡單,而是在消滅一段段仍然被刻意遮蔽的社會抗爭史。他日對着一條馬路,蘇守忠四十年前的往事要如何說起?結局就是,我們的下一代、甚至他們的下一代,都只能蒼白地複述小漁村變IFC的官方歷史。

保留皇后碼頭是非常政治性的運動,不是要留一個地方讓中產嘆咖啡,而是要學狄娜姐姐話:「毌忘國恥」。保留皇后碼頭也是要讓下一代記住,今天享有的一切人權和勞工權,決不是英國殖民者或特區政府賜與的,而是六十年代以來,一代代香港人爭取來的。

PS:大家應該有個疑問,為何我們如此堅持原址保留,不接受原址重置﹝可參考附件的皇后碼頭特刊FAQ﹞。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因為政府到現在還未有原址重置的承諾,而大家看過上述的解說後,應該會想到問題的關鍵在哪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