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7, 2007

向國際金融中心進發─那到底是什麼?

香港小五、小六學生被安排參觀港交所,瞭解股市行情、買賣運作。精叻醒。掂﹗我們的世界也就是你們的。
香港可會在同等的意識高度,培育小五、小六學生讀讀《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去》、《給新新人類》?
或會有人說,這並不必然對立排斥。好像是,又其實不然。人的心力、能力、思維可塑向度畢竟有限,靈性尤甚,又誰能擁有全世界。

香港由始至終是那個香港。我認真地開始懷疑,自己再而三地表錯情。

觀《星期日檔案》,疲憊異常。

19 則留言:

匿名 說...

睇到我呆左.

究竟是誰人想出來的餿主意? 我相信不會是夏先生主動邀請的, 那麼是那位老師提出的? 那位老師在想什麼? 可有讀過<<我這一代香港人>>?

老實說, 實在心淡了. 當一眾死好命的擁權者替我們包辦幸福, 除了自己家裡四面牆範圍的東西是自己的, 就好像什麼都不是了. 就是生於此地, 彷彿也變成過客.

當自己的同事無時無刻都在看著股票價格, 回到家裡跟家人的共通語言都變成股市的時候, 在找工作的我有時也不禁感概: 莫非真的要淪落到去炒炒賣賣, 繼續重覆錯誤?

匿名 說...

政府夠話要咩有一千萬人口同倫敦紐約睇齊,真係有有病

匿名 說...

曾sir口才好超現實,叫人生三個,如果政府官員蔕頭生,我們便響應喔......
如果真的人口睇齊,祖國有很多倫敦紐約哩....

熊一豆 說...

TranceLove,我做論文,正好在quote陳生的書。其實,教訓也不是沒有的,我總以為97、98記憶猶新,怎麼還是死命地往老路上拼?

忍不住在這裏也quote一quote陳生的自省︰
我們整個成長期教育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就是那麼一種教育︰沒什麼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歷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思想心態︰我們自認為擅隨機應變,什麼都能學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過關交貨,以求那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
……
我這代這種心理,早在成長期就有了,到我們出道後更是主流價值,不是現在年輕人才這樣,現在年輕人都是我們這代教出來的。(頁8)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曾用了力氣,我想強調的是︰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頁7)

熊一豆 說...

小奧、dbdb︰

「有有病」,大概是因為曾生出身推銷員,人數在他眼中,怎看也是一群消費者,簡直財源滾滾來,而非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記憶(的需要),的人;並且,更看不到需要投放各方資源,以培育之、保障之。

倫敦紐約雖為金融中心,但同時也是當代文化藝術的巨頭,怎又不望與之看齊?啊……是我不好,一下忘了sai kou loon……

有時覺得,這種暴發戶心態,是因為香港整體而言的貧苦記憶及其可怕,還在潛意識裏發酵。一方面,體現在當下的仇貧,另一方面體現在無暇於金錢以外的籌措。對於曾蔭權,為人樂道是其從推銷員繼而公務員最終特首的成功故事,又像星期日檔案中的夏佳里,都不忘要提及他來自單親家庭當年住板間房。

這些是令香港人最安穩和百聽不厭的故事。

匿名 說...

陳生最近一文說hk next 10 year is 光輝十年,文中暗示要(新)親中,這一直在我心中
迴旋....
突然想到耍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有必要嗎,正如上海人說自己是上海人;beijing人說自己是beijing人;所以香港人說自己是香港人好正常呀!

匿名 說...

說起陳生,記得有次係某大搞的文化吹水會上,陳生說起港府堅持要折拆天星,表現出痛心疾首的樣子,狠批官府。然而當主持人問到,那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陳生卻有些含糊其辭。似乎「我這一代香港人」缺的不是視野,而是承擔的決心和膽量。於是又回到那個老問題:知行合一,總是易說難做.....

匿名 說...

最近在翻看一些文化評論, 政治分析
我發覺所謂"向國際金融中心進發"
只是殖民者的管治手段,粉飾太平的方式,
一個不談文化, 不談民族意識,
迴避本土政治發展的地方, 就是香港的爛樣子

這種金錢信仰就是因為感覺太好, 來得太易
香港人不覺得社會差, 自然不思進取
無奈, 那一代香港人, 所有事都太容易

漸漸我們總是不能培育一種自主自決的意識
我們總是不會向政府說不,

香港人給曾生7成民意
當中意味是希望
回到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年代
曾生哪裡敢急於將香港人喚醒

陳生的作品是"自我反省"的結晶
致於承擔的決心和膽量,
是我們對自己的自信問題罷了
他總不可能教我們給自己多少自信吧

承擔的決心和膽量, 是我們自己的事

匿名 說...

嗯,我想或者未必是自信的問題,而是除了承擔和決心之外,似乎我們還缺乏想像的能力。於是不難發現在種種的抗爭運動中,若不是落入失語的困境(如麥兜裡面的校長說:冇得搞啦,冇得搞啦),就是落入官府的計算之中(看,不就你們一小撮人搞事嗎?)。

講起實踐在地的力量,身邊不就有實際的例子嗎?看看假日的中環,看看被「廢棄」的天星和、皇后,團聚在那裡度假的外籍傭工們,他們的處境或者是被逼的(必需離「家」度假),他們的物質(相對上)也許是貧乏的,然而他們體現出來的韌力和樂觀,卻是我們所缺乏的。要知道香港的大型商場、摩天巨廈不是平白無故建起來的,沒有你我他作為同謀的話,資本家會做虧本的生意嗎?所我想指出的是,批評重要,反省重要,有承擔的決心重要,有想像力的實踐更加重要。細心觀察的話,也許書本和會議室以外,還有眾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事物.....

匿名 說...

但那種想像其實是由眼下的機遇作起始點, 正如0371後, 我們慢慢匯聚了一些對公民社會的想像,想像是要一種理念支持的, 然後就是
放遠目光找一些將想像實現的資源, 找甚麼和甚樣找就是那個涉及自信的問題吧,

就職困境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還是要問
"到底我們相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一些事呢, 要甚麼做才有效"等等

我所說的自信就是"我們給自己一些理由去幹實事求轉變"的那種勇氣

有那種心態, "想像"才會有改變現實的可能

匿名 說...

抗爭運動, 是累積性的,
人數其實不能代表甚麼,
要點是組織者的技巧和議題的重要性

如果天星抗爭是一小撮人的行為,
一個小眾意見
為甚麼仍能弄到曾政府人仰馬翻?
政治化妝,檢討保育政策動作頻頻
醜態百出?

我對抗爭運動認識不多, 但以我在本土行動的經驗, 行動者正正是合符現實地嘗試實踐想像

由提出保留皇后並非不可能,
到連結團體探討保留方案,
提倡人民規劃,
走進建制游說政黨議員反對政府的方案
到發起長駐皇后,

我一直參與其中
我真的不覺得我不是走在實踐想像的路上
我所說的事亦不可能只存在書本和會議室裡面
對吧?

你知道香港的大型商場、摩天巨廈的規劃是甚樣跑出來的嗎, 是一個政府,地產商和政客
坐鎮的行政會議和城規會,黑箱作業地生出來的, 一般的你我他不要說同謀, 連探討的機會也沒有, 所以資本家是做不到虧本的生意

沒有韌力和樂觀的到底是誰?

熊一豆 說...

哈,沒想到,對星期日檔案的一些情緒反應,可牽引出諸君的討論,真好﹗

我想,Tale和俊彥的看法之間,若是存在任何分歧的話,就正在於二位對「我們」的想像。其實二位都是渴求改變的,但我猜Tale對於進取中的主體的信心門檻較高,也就顯出一種較謹慎的自省姿態(Tale兄,若猜錯了,還請指正);而俊彥則較少顧慮,勇往向前。

在冷靜的道理中,一鼓作氣的激情與沉靜的省思,都是必要的;但在實踐中,卻往往更處於相互排斥的張力狀態,尤其當形勢比人強、被急速的事態發展牽著走時。

所以,如何想像一種兩者並存的行動者姿態,本就是挑戰之一。而本土行動最近的皇冠誓師,我覺得就是突破想像力的一個缺口(某美少女近期的才思清明亮麗得令人妒忌﹗)。

回到大型商場、屏風樓的問題,那天我走在北京道,面對那被鏟翻了天而老樹苟延殘喘的景象,心想,已是一整條街的海運和GateWay,對面再弄一個巨場子,吃得下嗎?但轉眼就看到LV門口的隊伍排得長長。資本家確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屏風樓也同理。

所以站在對立面的,若只是曾蔭權或大財團,情況只會令人太鼓舞。Tale提到的"你我他她"其實實在太大---也或許正因此才使他顯得有點乏力(哎,若又錯了,請再指正)---如果對"我們"的想像,需要也必須包括更大的"我們"。

要能令順嫂和牛伯放棄支持領匯上市,不會比向政府抗議容易。而說到底,就是那香港的成功故事,早已入血入肉代代流傳。香港人形成於70年代的身份建構,本就某程度建基於上流及上流的意慾。

匿名 說...

俊彥,
你的意見我大都同意。也許缺少自信,和缺少「有想像力的實踐」(不單單是想像力),兩者是相生共長的。

我也認為(至少是相信)零三七一,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個開端。然而我又不得不對那個開端充滿疑惑。這或者是出於「沒有自信」的表現,同時也因為老董下台後的發展,不得不令我有所懷疑。當我們以為力量在凝聚的同時,也應該冷靜下來思索一下那充滿了歧異的人群——「香港人」。不要魯莽地使用「我們.....」,和不要輕易地放棄「我們.....」同樣重要。

對於本土行動我也非常支持,衷心希望能夠成功扭轉港府橫蠻無理的決定,最終改變當權者想造成的「既成事實」。

我上文所指的「一小撮人」,不是說我這樣認為,而是指出要提防港府的分化策略。雖說人數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然而我也認為不妨將抗爭的基數和力量作保守的估計,在策略上力求擴大運動的圈子,將更多原來對事件不聞不問,或者有所誤解的人拉到抗爭(至少是認同運動)的人群中。要做到這點,肯定會困難重重。不過這不就是所謂「公民社會」應該追求的目標之一嗎?即使「求同存異」的話語已被當權者玩弄得面目可憎,然而這的確是所有公民運動中不應放棄的原則之一。

上文提到要走出書本和會議室,是要強調想像力和其實踐,無意針對個人。

關於商場和摩天大廈的規劃,官商的聯繫當然是最大的推力,同時不能忽視的還有日益高漲的消費文化。將人變成消費者,將所有價值市場化。那琳瑯滿目的「豐盛」,令社會操控不再是由上而下,而是令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成為鞭撻自己的奴隸、成為當權者的共謀。

匿名 說...

一豆,
貼完了上文,才發現你的細意拆解。也許是我第一個回應對陳生作了刻薄的描寫,才引起了一些誤會。(自省中)

生活在這小城,空間總是狹窄而稠密的,但人與人的關係卻愈見疏離。溝通難免出現困難。望誤解是引發討論、增進了解的開端。互勉之。

匿名 說...

「一小撮人」那個說法我拿握得不太準確
但實況是, 要做到串連不能只考慮議題的問題
而政府的手段其實是相當僵化的

消費文化不能擋下。但如反全球化的手段
個別抵制M叔叔和迪老尾的方法
是可以用在大商場和摩天大廈的
ok, 那是"我"的"想像"

我同意冷靜審視的重要
但應該要與行動力取得平衡吧
我沒有踏上過0371的征途, 但若要回顧那個奇蹟, 深入全面的政治分析, 其實不能忽略

"而本土行動最近的皇冠誓師,我覺得就是突破想像力的一個缺口"
才女看到這句,
會在眾人面前讚自己十次以上XD

匿名 說...

而其實, tale君對於陳生那種想法, 也是令我這些路人甲(姑且用來泛指我等 commoners)面對這類人的時候叫人扯火的地方.

跟這些人談起七一天星皇后普選世貿等等等等, 其實可能彼此的分歧幾乎沒有; 可他們就是不願意把理想付諸行動 - 那管它是簽名聯署, 遊行, 或者用選票表達意見. 他們從不願意去用這些方法去把理想成為現實, 更別說要去推翻那個制度 - 只是一廂情願的, 祈望那制度會自我完善.

有一次跟老闆在皇后的事上爭吵, 氣得自己幾乎拍檯: "你知道這個制度有問題, 為什麼你不會為改變這個制度努力?" 我想這個問題, 也許也能用來問一問陳生吧?

(P.S. 其實我還沒讀完整本書, 望請見諒...)

匿名 說...

我想這不能以偏蓋全

陳生那類文化評論是有其作用的
對分析香港目前的社會狀態是十分有用的

但建議如何解決問題就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陳生在書中
曾經提出一些具體方向和概念上的建議
但作為評論, 可能寫作方法會有所不同

但陳生看似是有意點到即止地談政治的

Gelming 說...

一豆,請容我說些膚淺的話,也可能有些離題。我外家有些小朋友,只小學人仔就可以滔滔不絕告訴你那裡的豪宅呎價多少,甚麼單位座向好。拿著售樓說明書彷如地產經紀。對車、手機等消費品如數家珍。去旅行要吃好的……其他的東西不提題也罷。

那位陳先生,可能他也囿於他所指的那代的香港人的某些價值觀。起碼,他肯指出好多人的犬儒、虛偽和自命得意……

看過諸位的討論後更覺小弟意見膚淺,姑且湊熱鬧,見諒。

(星期日檔案的時段和小b在看港台的點蟲蟲。對於香港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小弟那邊剛巧也有些牢騷。)

熊一豆 說...

陳生是否該進一步運用他的文化人身份的影響力及如何運用,我也不好說,因為從信念到實踐之間的那片神秘地帶,可伸可縮、有時出奇不意地受召喚,過程也因人而異。不過,順帶一提,《六個中國城市中的十五條街道》中陳生有一篇序,是值得一讀的,至少,我會覺得是數篇序言中最堪讀的。

另外,實踐也應該可以有很多面向,上街抗掙是一種,叫阿爸阿媽盡可能唔好去福佳買嘢而去幫襯街市小舖,也可以是一種哩。

Gelming,我這種不會做家長的,也不敢亂說什麼風涼話。以前入到大學是天子門生,依家不過是入場卷,父母為子女將來的憂心籌措,也不是完全的虛浮,漠視當下的就業(生計)環境而輕言求學不是求分數,才難免有點虛浮。當然,固中的拿捏,就考你們做家長的智慧了﹗哎,還有,不要說什麼膚淺不膚淺的了,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而已,快嚇得我不敢回應了 :)

Tale,不至於刻薄吧……言重了言重了 :p